您好,欢迎来到东莞市标远线缆有限公司(www.bellwin.com.cn)官方网站!

中国优质的标远线缆品牌供应商

专业智能化电线电缆方案解决专家

十年专注电线电缆发展和应用

更多>>推荐产品

更多>>联系我们

  • 东莞市标远线缆有限公司
  • 电话:0769-22668009
  •     0769-23366301   
  • 传真:0769-27200866
  • 联系人:王小姐
  • Email:bellwin@foxmail.com
  • 地址:东莞市高埗镇高龙路高龙
  •     科技园B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 弱电布线相关技术

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工艺要求

来源:《综合布线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吴达金 编著-仅供学习参考更新时间:2014-09-19
分享到:

【标远线缆www.bellwin.com.cn】


(1) 工作区

1) 工作区的通信引出端(又称信息插座)的安装工艺,宜符合以下规定。

① 安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接线盒应有防水和抗压的性能。

② 安装在墙壁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盒、多用户信息插座盒与集合点配线箱体的底部,它们下部的边缘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如房间内设置活动地板时,上述高度必须保证,务必增加活动地板的安装高度。

2)工作区的电源配置和安装工艺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 每一个工作区至少应配置1个220V交流电源插座,其安装位置应便于使用。

② 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应严格分开。

(2) 电信间

电信间又称交接间或接线间等,它是指主要专门为安装总格布线系统楼层配线设备(FD)和计算机系统楼层网络设备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的场所,并可根据场地情况设置电缆竖井、等电位接地体、电源插座、UPS配电箱等设施。当上述场地比较宽裕,允许综合布线系统与弱电系统设备(如建筑物的安防、消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无线信号覆盖非等系统的缆线线槽和功能模块的安装)合设在同一场所时性房屋建筑的角度出发,电信间可改称为弱电间,它是相对与电力线路的强电间而区分的。

1) 电信间的数量应按其所服务的楼层范围及工作区面积来确定。如果该楼层信息点数量不大于400个,水平缆线长度均不超过90m宜设置一个电信间;当超过这一范围时宜设两个或多个电信间;如每个楼层的信息点数量较少,且水平缆线长度不大于90m的情况下,几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为好,以求节省房间面积和减少设备数量。

2) 电信间应与强电间分开设置,以保证通信(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电信间内或其紧邻处应设置电缆竖井(有时称缆线竖井和弱电竖井)。

3) 电信间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m2,也可根据工程中世纪安装的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容量进行适当调整,即增加或减少电信间的使用面积。

上述电信间使用面积的计算依据:在一般情况下,综合布线系统的配线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采用19英寸标准机架(柜)安装。机架(柜)尺寸通常为600(mm)宽×900(mm)深×2 000(mm)高,共有42U的安装机盘的空间。在机架(柜)内可以安装光纤连接盘、RJ45(24口)配线模块、多线对卡接模块(100对)、理线架、计算机系统集线器(HUB)交换机(SW)设备等。如果按建筑物每层电话和数据信息点各为200个考虑配置上述设备,大约需要2个19英寸(42U)的机架(柜)空间,以此测算电信间的面积最少应为5m2(2.5m×2.0m)。如电信间内同时设置了内网、外网或专用网时,考虑它们的网络结构复杂、网络规模扩大、设备数量增多和便于维护管理等因素,19英寸机架(柜)应分别设置,并在保持一定间距的情况下,预测和估算电信间的面积。

    4) 电信间的设备安装和电源要求应参照标准对设备的规定办理,具体见下面设备间部分。

5) 电信间应采用相外开的丙级防火门,门宽大于0.7m。电信间的温、湿度是按配线设备要求提出的,电信间内温度应为10℃~35℃,相对湿度宜为20%~80%。如在机架(柜)中安装计算机信息网络设备(例如集线器、交换机),其环境条件应满足设备提出的要求。温、湿度的保证措施由空调专业负责考虑解决。

上述关于安装工艺的要求,均以总配线架等设备所需的环境要求为主,适当考虑了安装少量计算机系统等网络设备的情况。如果与用户程控电话交换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备合装在一起,则电信间或设备间的安装工艺要求应执行相关标准中的规定。

(3) 设备间

设备间是智能化建筑的电话交换机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建筑物配线设备(BD)安装的地点,也是进行网络管理的场所。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而言,设备间主要安装总配线设备。当通信(信息)设施与配线设备分别设置时,应考虑到设备电缆有长度限制的要求,所以,要将安装总配线架的设备间与安装用户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的设备间之间的距离尽量缩短,以减少缆线长度和提高传输质量。

如果一个设备间以10m2计算,约可安装5个19英寸的标准机架(柜)。在机柜中可安装电话大对数电缆多对卡接式模块、数据主干缆线配线设备模块,大约能支持总量为6 000个信息点所需(其中电话数据信息点各占50%)的建筑物配线设备安装空间。

国家标准GB 50311—2007对设备间的安装工艺要求有以下规定。

1)设备间的位置应根据安装设备的装置、规模、网络构成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在每幢智能化建筑内至少设置1个设备间,如果电话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络设备分别安装在不同场所或根据网络安全需要,也可设置2个或2个以上的设备间,以满足不同业务的设备安装需要。

3)设备间的设计涉及面较为宽广,为此,应符合以下规定和相关专业的要求。

① 设备间宜位于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并应考虑减少主干缆线的传输距离和缆线的数量,以节省工程建设投资。

② 设备间的位置应尽量靠近建筑物内的电缆竖井或其附近,有利于主干缆线的引入或接出,便于施工和维护。、

③ 设备间的位置宜便于设备接地。

④ 设备间应尽量远离高低压变配电、电机、X射线、无线电发射等有电磁干扰源存在的场地,务必要求它们之间达到会大于最小净距的规定,以减少电磁干扰对通信(信息)的影响。

⑤ 设备间内的室内温度应为10℃~35℃,相对湿度应为20%~80%,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⑥ 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这个面积不包括用户程控电话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设置所需的安装设备面积在内。

⑦ 设备间内应避免设有柱子等结构构件,如有房梁时,其梁下净高不应小于2.5m。采用向外开的双扇门,门宽不应小于1.5m。

4) 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氯、碳水化合物、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尘埃含量限值应符合表2.36中的规定。表中所指的灰尘粒子应该是不导电、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5)在地震区域范围内,设备安装应按通信设备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抗震加固。

6)通信(信息)设备在设备间内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 机架(柜)前面的净空不应小于800mm,机架(柜)后面的净空不应小于600mm,以利于维护和管理。

② 墙壁上安装的壁挂式配线设备,其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如果设备间内装有活动地板,仍应保证不小于300mm,即配线设备底部离活动地板的高度为300mm。

7) 设备间内应设有不少于两个20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但不得作为设备供电电源。设备间如安装电信设备或其他信息网络设备,设备供电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本条内容,对于电信间也同样适用。

 

(4)进线间

在智能化建筑物中宜设1个进线间,其位置一般位于地下层,外部通信(信息)网络引入的缆线和管道宜从两个不同方向或路由引入进线间,这样有利于两路管线与外部管道两沟通。进线间与建筑物外红线范围内的人孔或手孔(即智能化建筑所在院内的人孔或手孔)可采用管道或通道的方式互连。

进线间涉及的因素较多,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对其只提出了原则要求,读者可以根据智能化建筑的工程实际情况,参照通信行业标准和其他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具体原则如下。

1) 进线间应设置地下通信(信息)管道入口的部位。

2) 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和布置及数量、光缆的余留盘长空间和缆线的弯曲半径、充气维护设备和配线设备安装所需要的场地空间和平面面积以及操作活动的空间。

3)进线间的大小和形状,应按进线间内容纳进局管道的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进行设计。同时应考虑能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安装引入缆线和入口设施等设备的面积。

4) 进线间宜靠近建筑物最外的外端和在地下设置,以便于地下缆线引入。进线间设计一般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 进线间应防止渗水,宜设置抽排水装置,以免长期存在积水。

② 进线间应与综合布线系统靠近的电缆竖井沟通,以利于垂直引上主干缆线和便于布置及分层供线。

③ 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应不小于1 000mm。

④ 进线间应采取防止有害气体进入的措施,并设置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计算。

⑤ 与进线间无关的其他公用管布线不宜通过或敷设。

5) 进线间内引入管道端部所有布放缆线和空闲管孔,均应采取防水材料封堵,同时做好防水处理。

6)进线间内如安装配线设备和通信(信息)设施,应符合设备安装设计的要求。

   (5) 缆线布放

缆线布放虽然属于安装施工的范围,但在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和选用缆线建筑方式,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对缆线布放有以下规定。

1) 配线子系统的缆线宜采用在智能化建筑内的吊顶。墙体内敷设管路穿放或设置金属密封式线槽进行开放式(电缆桥架、吊挂环等)敷设;当缆线在地面布放时,应根据建筑物结构和环境要求等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网络地板、高架(活动)地板下布线等安装敷设方式。

2) 干线子系统一般采用垂直通道穿过各个楼层的楼板方式。垂直通道有以下3中方式可以选用。

①  电缆孔方向

通常用一根或数根外径为63~102mm的金属管预埋在楼板内,金属管高出地面25~50mm,也可直接在楼板上预留一个大小合适的长方形孔洞,孔洞的规格尺寸一般不小于600mm×400mm,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②  管(槽)道方式。

包括暗敷或明敷管道(或槽道)两种方式。

③电缆竖井方式

在已建成的房屋中不宜使用。在新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推荐采用专用的电缆竖井方式,电缆竖井的位置应上下对齐、互相贯通。

3) 建筑群之间的建筑群子系统缆线,宜采用地下通信(信息)管道或电缆沟等敷设方式,并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尽量不用或少用架空或直埋敷设方式。

4) 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不论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之间,应远离高温、潮湿和严重电磁干扰的场所,以保证通信(信息)安全。

5)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在敷设时,弯曲半径(又称曲率半径)应符合表2.37中的要求。

6)综合布线系统缆线穿放在管路或线槽内的管径与截面利用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缆线做不同的选择。管路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或4芯以上的光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管路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光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缆线布放在线槽内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近年来,国外生产了一种采用特殊结构(例如缆芯结构呈“+”型的6类电缆)的电缆,其目的是减少对绞电缆之间串音对传输信号的影响。该电缆在敷设时不要求完全平直和均匀,甚至可以不绑扎,这样,对综合布线系统管路的利用率提出来较高的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允许采用的管径利用率和截面利用率可以通过公式加以计算,得出管内缆线的布放根数。

① 管径利用率=d/D

d为缆线外径;

D为管路内径。

② 截面利用率=A1/A

A1为穿在管内的缆线总截面积;

A为管路的管孔内截面积。

缆线的类型包括大对数屏蔽与非屏蔽(25对、50对、100对),4对对绞屏蔽与非屏蔽电缆(5e类、6类、7类)以及光缆(2芯至24芯)等。尤其是6类电缆和屏蔽缆线,因缆线芯结构比较复杂,缆线品种繁多,其直径与硬度有较大的差异,在暗敷管槽系统设计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缆线的传输特特性不变和成束缆线在线槽中或弯角处敷设不会产生缆线溢出槽道的现象,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线槽利用率为30%~50%。


      标远线缆安防弱电线缆专业品牌,专业生产各种优质安防弱电线缆,标远线缆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安防弱电线缆、智能家居弱电线缆、舞台音响系列线缆、设备控制线缆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安防工程商、弱电集成商的好伙伴。

专业专注  精“芯”为您!


欢迎关注标远线缆微信公众号:bellwin001